quack(v.)
"发出鸭叫声; 发出刺耳、平淡的嘎嘎声",1610年代,早期为 quake(14世纪晚期),变体为 quelke(14世纪早期),均为拟声词(比较荷兰语 quacken,古教会斯拉夫语 kvakati,拉丁语 coaxare “发出嘎嘎声”,希腊语 koax “青蛙的嘎嘎声”,赫梯语 akuwakuwash “青蛙”)。
在乔叟的同一行中,各种早期版本将其写作 quake 、quakke 、quak 、quat。频繁形式 quackle 可追溯至1560年代。中古英语 on the quakke(14世纪)意为“嘶哑、嘎嘎作响”。"(1650年代)的“大声、炫耀地谈论或宣传”的意义可能受到 quack(n.1)的影响。相关: Quacked; quacking。
该词起源时间:1610年代
quack(n.1)
"医学江湖骗子,傲慢欺诈的医术骗子",1630年代,缩写自 quacksalver(1570年代),源自荷兰语 quacksalver(现代荷兰语 kwakzalver),字面意思是"油膏叫卖者",源自中古荷兰语 quacken "吹嘘,夸耀",字面意思是"呱呱叫"(参见 quack(v.))+ salf "油膏", salven "涂油膏"(参见 salve(n.))。形容词从1650年代开始使用。
这个 quack 在英语中最早的记录形式是作为动词,即"扮演江湖骗子"(1620年代)。荷兰语单词也是德语 Quacksalber 、丹麦语 kvaksalver 、瑞典语 kvacksalvare 的来源。
A quack is, by derivation, one who talks much without wisdom, and, specifically, talks of his own power to heal ; hence, any ignorant pretender to medical knowledge or skill. Empiric is a more elevated term for one who goes by mere experience in the trial of remedies, and is without knowledge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or of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s and opinions of others; hence, an incompetent, self-confident practitioner. A mountebank is generally a quack, but may be a pretender in any line. Charlatan (literally 'chatterer') is primarily applied, not to a person belonging to any particular profession or occupation, but to a pretentious cheat of any sort. [Century Dictionary, 1897]
quack 的本意是指那些不明智却话多的人,特指那些自称有治疗能力的人; 因此,任何无知的医学知识或技能的冒充者都可以称之为 quack。 Empiric 是一个更高级的术语,指那些仅凭经验试验药物的人,没有医学科学或他人的临床观察和意见的知识; 因此,是一位无能、自信的从业者。 mountebank 通常是指江湖骗子,但也可能是任何领域的冒充者。 Charlatan(字面意思是"喋喋不休的人")主要用于指任何特定职业或职业的骗子。[世纪词典,1897]
此外,"假装知道任何知识的人"(1630年代)。
该词起源时间:1630年代